为什么那么多忠臣良将,偏偏郭子仪得了善终?

晨晨逸逸 2024-04-29 6112 ℃ 导读

要论历史上那些功高盖主,却能全身而退的人,郭子仪认第二,恐怕没人敢认第一。作为他的铁粉,曾国藩毫不掩饰自己的艳羡:我年轻时希望做曾国藩,老了以后希望做郭子仪。️点击继续阅读《为什么那么多忠臣良将,偏偏郭子仪得了善终?》宋朝非著名诗人徐钧曾以《郭子仪》为题写过一首名篇为他打call:......

要论历史上那些功高盖主,却能全身而退的人,郭子仪认第二,恐怕没人敢认第一。

作为他的铁粉,曾国藩毫不掩饰自己的艳羡:

我年轻时希望做曾国藩,老了以后希望做郭子仪。

为什么那么多忠臣良将,偏偏郭子仪得了善终?

️点击继续阅读《为什么那么多忠臣良将,偏偏郭子仪得了善终?》

宋朝非著名诗人徐钧曾以《郭子仪》为题写过一首名篇为他打 call:

身佩安危三十年,谗锋虽中节弥坚。古今多少功名在,谁得如公五福全。

「五福齐全」一般用来表达祝愿,但生活中真正能集齐「五福」的极其罕见。

可能老郭家祖坟冒了青烟,郭子仪他爹郭敬之基本已达到中配版的「五福齐全」高度:

长得帅。「身长八尺二寸,声如洪钟,河目电照,进退闲雅,望之若神。」

事业顺。历任渭州、吉州、绥州、寿州四州刺史,授太中大夫、上柱国。

身体棒。年轻时览遍祖国大好河山,退休后安居首都常乐坊,活到 78 岁,寿终正寝,大书法家颜真卿亲自为他题写了碑铭。

儿孙多。生了 10 多个儿子,比郭子仪八子八女不遑多让。

名声好。为人谦和有礼、仁厚有德,唐肃宗热情点赞:「果君子之行,毓达人之德。才光文武,政美中和。」

1.

从小跟着老爹走南闯北、游历四方,郭子仪不仅掌握了各地山川地貌、风土人情,也学会了如何与不同地域、不同阶层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,视野日渐开阔,情商噌噌看涨。

更难能可贵的是,在那个文人墨客大量走红的盛唐时代,市长家「体貌秀杰」的公子哥竟然不走寻常路,一门心思苦读兵书、习练武艺,并成功在「武举」中过关斩将、考公上岸。

实际上,当时的武举处于草创初期,还没有发明「武状元」这个头衔,郭子仪的成绩是「异等」,应该算第一梯队的头部翘楚。

宰相起于州部,猛将发于卒伍。

朝廷把他安置在基层边防部队,当了一个从九品下的低阶军官。

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、过硬的兵学修为和逆天的交际能力,郭子仪相继在河南、陕西的折冲府站过岗,到广西桂林平过叛,赴西域与戎狄铁骑交过手,一步一个脚印,做到了北庭副都护、安西副都护、单于都护府副大都护。

这是一个将星闪耀的时代,但这个时代属于王忠嗣、高仙芝、封常清、哥舒翰等当红悍将,常在副职岗位轮转的老郭,只能远远望着意气风发的领导们,默默充当一张不显山不露水的背景板。

在老郭 52 岁前后,同时担任河西、河东、陇右、朔方四镇节度使的玄宗干儿子王忠嗣,因为力挺太子李亨,被奸相李林甫设套贬死。

西北方面军领导层由此展开大洗牌,历经岭南瘴气和天山风雪打磨的老郭刚刚为老爹守孝归来不久,捡漏升任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兼安北副都护、横塞军使。

但官升一级的老郭并没有飘,仍然一如既往地尽忠职守,对领导和部属始终保持谦和友善。

朔方节度使张齐丘(不知凭啥进了唐朝武庙的谜之男子)在分配粮饷时操作不当,引发士兵哗变,负责分粮的判官当场被揍了个鼻青脸肿。

就在张节度使一脸惊慌、束手无策时,老郭挺身而出挡在他前面,苦口婆心地做士兵的思想工作。

靠平时积攒的威望、结下的善缘,老郭最终平息了骚乱、保全了领导、立下了新功。

但朝廷在处理这次未遂兵变时,只是把张齐丘降了职,并安排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接任朔方节度使。

老郭这位千年老二等了个寂寞,连小红花都没捞到一朵。

57 岁那年,老郭调任西受降城使、兼九原郡太守、兼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不久,老家差人赶来报丧,老母亲向氏病故。

站在人生拐点处的老郭悲从中来、心绪不宁。

官,基本做到了边将的天花板。

人生,也基本进入了倒计时。

就此逐步过渡到退休状态,也没什么不好。

虽然人生少了些波澜壮阔,但毕竟当到了省部级干部,也算成功人士,而且为镇守祖国边关、建设平安大唐,还是做了些贡献的,谈不上有啥大遗憾。

不愿恋栈的老郭裸辞掉全部职务,背起行囊,跨上快马,火速赶回老家,切换到丁忧模式,平静地过起了悠闲的老干部生活。

️点击继续阅读《为什么那么多忠臣良将,偏偏郭子仪得了善终?》

2.

但树欲静风不止。

公元 755 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深夜,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同罗、奚、契丹、室韦、突厥等胡兵组成 15 万大军(号称 20 万),催动渔阳鼙鼓,掀起了震动史册的「安史之乱」。

天下承平日久,老百姓累世未经兵灾,见到「烟尘千里、鼓噪震地」的叛军威势,吓得六神无主、瑟瑟发抖。

沿途地方官或望风而降,或挂冠远遁,或被叛军擒杀,对安禄山的兵锋没有形成一丝有效迟滞。

焦头烂额的老皇帝李隆基匆匆发布勤王诏书,要求各地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叛军打进长安。

由于长期专司北疆防务,虚岁逼近 60 的老郭也被紧急夺情起复,代理朔方节度使,负责东袭叛军侧翼。

一个基本退居二线的老同志,由此迎来挽狂澜于既倒、扶大厦之将倾的开挂夕阳红。

国难当头,老郭也不扭捏,立即披甲上阵,率李光弼、高浚、仆固怀恩、浑释之等 4 员大将出单于府,大破山西右玉县的静边军,坑杀骑兵七千,阵斩叛将周万顷并传首阙下,取得首战首胜。

小试牛刀后,老郭乘胜追击,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,顺势收复云中(今山西大同)、马邑(今山西朔县),打通东陉关(今山西代县),军心大振、士气高涨。

在铺天盖地的战败报告和求救请示中,血压居高不下的唐玄宗难得听到点好消息,爽快地加封老郭为御史大夫,并鼓励他加把劲,继续为君分忧。

当时,安禄山叛军已攻陷洛阳,自称大燕皇帝,时任常山(今河北石家庄)代理太守的颜杲卿被俘,河北 24 郡中仅剩平原郡、博平郡和清河郡在其堂弟颜真卿领导下苦苦支应,形势岌岌可危。

老郭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,率万余朔方军东出井陉关驰援河北,轻松克复常山,有力提振了河北各地反抗军士气。

叛军二号人物、范阳留守史思明见势不妙,点起两万五千步骑兵直扑常山。

两军对峙了 40 多天,经多轮小规模试探性交手,谁也没占到多大便宜。

但常山城粮道被断,人还勉强能忍忍,战马却饿得尥蹶子,只能先吃草垫子将就着,满脸愁容的李光弼赶紧给老领导写信求援。

老郭火速集结起两万蕃汉步骑,赶到常山与李光弼内外夹击,大破叛军,俘敌四千,缴获无数,藁城和赵郡顺利平定,伪太守郭献璆被斩首祭旗。

政府军在河北战场的颓势,由此开始扭转。

安禄山当然不会坐视后院起火,立即从范阳征发一万郡兵、从洛阳抽调两万大军增援史思明。

得到南北两路援兵阔绰输血后,被老郭欺负得灰头土脸的史思明终于支棱起来,频频发起挽尊性挑衅。

但唐军避其锋芒、并不死磕,整日躲在深沟高垒任其叫嚣辱骂。

老郭淡定地捋着长须,带着群情激奋的部属们分析敌情:

这个姓史的仗着多码了几个人就看不起咱们,军心浮躁、骄兵必败,咱一战可胜!

随即主动挥师与叛军正面对撞。

老郭身先士卒,策马挑落叛军一步将。

唐军将士深受激励、奋勇搏杀,斩首两千,俘虏五百,基本浇灭叛军嚣张气焰。

敌人蔫头耷脑日,正是我军建功立业时。

作为深谙兵法的老将,老郭是不会让叛军舒舒服服舔舐伤口的,唐朝版的「游击战」即将成为史思明毕生的梦魇。

对这个战法,300 年后,司马光帮着总结了一个十六字方针……

️点击继续阅读《为什么那么多忠臣良将,偏偏郭子仪得了善终?》

本文地址: https://bfuvvdm.cn/life/3361.html

NBA体育